希特勒的“天才”思路,入侵苏联的真正意图是为了英国
我们可以为某一个失败找到无数多的理由,例如德军入侵苏联的失败,我们就可以找到很多原因,例如泥泞、严寒、日本没能在远东进攻苏联、冒然开始的两线作战等等等等。
然而,当我们把所有的原因做一个归纳的时候,就会发现——混乱的战略才是德国失败的最主要原因。
苏联竟然只是英国的附庸?
首先来说,对苏作战一直是希特勒的目标。关于这一点,希特勒《我的奋斗》一书的相关言论,就可以充分说明。
他在书中说:“要消除德国长期以来在南欧和西欧的目标并把自己的目标击中到东方”。其在书中所指得东方,就是俄国及其所控制的仆从国。
所以,在德国取得对法战争胜利后,希特勒就命令德军最高统帅部开始研究对苏的作战计划。
展开剩余81%而当对英作战愈发困难,登陆英国的目标变得越来越不可能的时候。
在1940年7月的最高军事会议上。希特勒这样说到:“英国人的希望在于美国和俄国(苏联),如果我们首先打败了苏联,就可以扩大日本在远东的优势。因此,如果打败苏联,那么英国的全部希望就会落后,有可能逼迫英国人屈服”。
由此,尽管苏联一直在希特勒的总体目标之内,然而在1940年,希特勒的只是把苏联当成了迫使英国投降的附属目标。
而正是这一点,最后造成了希特勒和德军高级指挥员的分裂。
“精神分裂”以至于失去“头脑”的德军
事实上,希特勒对苏作战的想法,是得到德军高级军官是一致赞同的。
因为对法战争胜利之后,最高统帅部难得的与陆海空三军指挥官达成了一致,他们认为德军的实力已经处于鼎盛,对苏作战的条件已经具备。
然而,在具体的作战目标上,希特勒和他的将军们存在严重分歧。
希特勒想要的是通过消灭苏军的有生力量,获取更多的战争资源,继而有条件压迫英国投降。
而他的将军们显然不这么看,他们认为如果决定向苏联开战,那么快速打垮苏军就是优先级最高的目标。而德军目标直指莫斯科的话,则会吸引苏军的主要兵力。
只要德军成功攻占莫斯科,就代表苏军首要的战略防线被攻破,只要德军能够持续压迫,就可以让苏联不能再形成阻挡德军的战略防线。
然而,希特勒却顽固的认为,如果德军成功占领了苏联的工业经济重地,苏军的轰炸机和坦克在缺乏燃料的情况下,不足以对德军构成威胁。
于是,在战役的计划阶段,德军的最高统帅和他的将军们,就开始了分裂。
在分裂中失去“头脑”的德军
尽管手下的将军们强烈反对,但在希特勒的强硬要求下,德军的重点目标仍是放在了波罗的海沿岸、列宁戈林和喀琅施塔得,而不是苏联的首都莫斯科。
同时,战役初期的胜利,在短期内掩盖了德军将帅的矛盾。
当基辅包围战胜利的消息传来的时候,志得意满的希特勒甚至开始幻想通过这样大规模的围歼战迅速打垮苏联。
或许,他甚至幻想这样的战果就足以给英国人形成足够的压力,有可能实现对英作战的提前胜利。
于是,希特勒继续强令德军夺取克里米亚、顿涅茨的工业和煤矿区,希望可以摧毁苏联的经济基础。
然而,希特勒的命令却引发了前线高级将领们的强烈不满,其中古德里安更是亲赴大本营,希望劝说希特勒更改作战目标,并且主张立即进攻莫斯科。
在这次会见中,两人爆发了激烈的争吵,希特勒断然拒绝了古德里安的主张,并且一再强调乌克兰的原料和农业,以及克里米亚的油田对于德国的重要性。
古德里安与希特勒的争吵,只是苏德战争中德军将帅不合的一个缩影。
而随着战事深入,德军攻击也渐渐受挫。
这时候的希特勒终于改变了主意,要求德军开始想莫斯科进军。
然而为时已晚,因为作战不利以及与希特勒之间的矛盾,伦德斯特、勃劳希契等四位集团军指挥官在一周内纷纷去职。
也就是说,当希特勒要求德军转向进攻莫斯科的时候,德军的前线指挥官和他们的参谋团队可能还在去往前线的路上。
在斯大林整风运动结束后,希特勒曾将苏联军队比作一个蹒跚的无头巨人。
显然,希特勒十分清楚,前线的指挥官是多么的重要。
可惜的是,尽管他知道指挥官的重要性,但在对苏联的作战行动中,对于手下将领的意见却没有丝毫的尊重,反而经常批评将军们在“经济战”方面的无知。
因此,巴巴萨罗第一阶段的最终受挫,表面上是因为秋雨季节下,因为天气和补给的原因,导致德军装甲部队行动困难。
然而真正的原因其实是,希特勒认为对苏作战仅仅是对英作战的延续,这才导致与将军们的巨大战略分歧,继而形成了与前线指挥官们无法弥合的战术分歧。
而所有的分歧,最终使德军成为了希特勒所描述的“蹒跚的无头巨人”,“巴巴罗萨”由此功败垂成。
参考资料:《二战全史》、《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
发布于:天津市上一篇:【ETF动向】11月22日平安中证消费电子主题ETF基金跌3.64%,份额增加100万份
下一篇:没有了